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佛教文化也是通过白马寺传入的亚洲和欧美各国,因此被公誉为“释源”和“祖庭”,也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

白马寺山门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起源于古印度(现在的尼泊尔),但却发展传播于中国,相传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因梦见神异,派使臣去往大月氏请回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并用白马驮着佛像经卷至洛阳,明帝为其修建寺院,因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将二僧所居住的鸿胪寺改名“白马寺”,这便是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在此之后,“寺”也成为中国佛门僧尼居住处的泛称

白马(原为北宋魏咸信墓神道石马)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交互融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也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最早来华的高僧禅居于此,相传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亦藏于此,而我国第一位汉人僧侣朱士行受戒于此,并在此西行取经。如今,在白马寺内仍然矗立着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该塔为四方形楼阁式砖塔,古雅秀丽、玲珑挺拔,历经沧桑,历史上多次历经战火,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塔。现存寺塔为金元时期重建,是洛阳地区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齐云塔

白马寺内的清凉台,原为汉明帝少时乘凉读书之处,佛教传入后,两位入汉高僧便于此进行传道译经工作,此后我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问世,开启了汉译佛经之先河,清凉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在“白马寺六景”中,“清凉台”高居首位,至今竺法兰殿门外仍存如琇和尚称赞其“爽籁空濛”的碑文,步于清凉台上,古寺钟声在苍竹秀木的掩映下幽如一声声悠远神秘的喟叹,将数千年的沧桑变幻融入无边的佛法万象中。

清凉台

白马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的“祖庭”,也是世界佛教文化的交流圣地,佛教通过中国的白马寺传入亚洲和欧美各国,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络绎不绝,自上世纪末以降,日本、泰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与寺内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每年都会接待各国信徒前来受戒和承办跨过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中外佛教文化在此得以融合。

白马寺泰国佛殿院

白马寺内,除却苍松青苔与木鱼声声的中国古寺本院,极具异国神韵的国际佛殿苑也凭借东南亚风格的建筑特色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在各国领导人拜访白马寺时先后带来了众多璀璨的异国佛像,成为了寺内独特的一景。

白马寺印度佛殿苑

除却佛寺与佛造像,白马寺内现如今保存了许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古代碑刻,其中以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所书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为杰出代表。

元·赵孟《洛京白马寺祖庭记》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渊薮,白马寺内还有众多人文历史遗址,相传以“犯言直谏”闻名青史的梁国公狄仁杰之墓便位于白马寺内,为圆形土丘,墓前存碑石两方,重立于明万历年间。

狄仁杰墓

如今的白马寺,凭借其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与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而闻名世界,并一直与各国保持着文化的沟通交流,每年的新春会有“马寺钟声”,还会有各国的传戒法事活动和佛像开光仪式。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白马寺一直也因其开放、交流的姿态,享誉国际

文/南京师范大学张芃鹤

审核/南京师范大学张芃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