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市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的白马寺镇,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所建,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白马寺现存的古迹多为元、明、清时期遗留。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白马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首批国家4A级景区。

白马寺的创建源于汉明帝刘庄的一个梦。据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宿南宫,梦一个来自西方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飞绕在殿庭。汉明帝遂将此梦告诉大臣,博士傅毅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了大喜,遣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几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同返汉都洛阳。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故取名为"白马寺"。两位印度高僧在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为中国现存第一部汉译佛典。此后多名西方高僧来此译经,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可以说与白马寺息息相关。

白马寺是中国西天求佛法的产物,这里有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这里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与中文戒律;这里是中国佛文化的中心,是僧寺之始,故被称为"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发祥地。

白马寺坐北朝南,布局规整,风格古朴,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院、印度佛殿、缅甸佛殿、泰国佛殿等。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被称为“白马寺六景”。

祖师苑,里面有祖师墓。山门之内,两座墓东西相望,它们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的墓,被称为腾兰墓,又称“二僧墓”。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在白马寺清凉台译经、传法、修行,圆寂后分别葬于寺内东院与西院。两位高僧是中国佛教开教启道的祖师,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二僧合作译成。

祖师墓

齐云塔,四方形密檐式砖塔,有13层,高约25米。初建于东汉明帝时期,本为"释迦舍利塔",多次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年)得以重修。齐云塔是洛阳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改名为"齐云塔"。

九十年代以来,洛阳白马寺陆续建造了泰国佛殿、印度佛殿、缅甸佛殿,见证了中泰、中印、中缅友好及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泰国佛殿

缅甸佛殿

印度佛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