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售罄,布洛芬被爆炒至数千元,退烧药大面积缺货……抢购之下,“一药难求”成现实;身边人相继感染,阳性患者日渐增多,发热门诊大排长龙……“就医难”让人心生焦虑。
谈“阳”色变的情绪在膨胀,一些噪音杂音在发酵,在当下的“舆论气候”中,逐渐弥散起一层雾霾。
乱象比病毒还凶猛!
这个冬天,并不平静。究其根本,是情绪在主导,是无知在燃烧。相较奥密克戎,恐慌的“心理病毒”,非理性的“思维细菌”,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破坏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个体防疫时代”,备好“理性与科学”这剂“良药”,是全民尽快迈向正常生产生活的当务之急。
理性看待,切忌论调偏颇
回归重大时间节点,“新十条”的发布和执行,引领全国防疫进入了新阶段。而需要始终强调的是,它的核心是“优化”,是理性与科学的决策。
频频发声的钟南山院士早已指出:奥密克戎的致死率降至0.1%左右,接近流感;99%的感染者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后遗症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方面,奥密克戎毒性降低的同时,传染性明显变强,“防不住”是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因此,在疫情防控上,故步自封走老路,既无必要,也是“刻舟求剑”。
另一方面,近三年来,国家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的投入之大有目共睹。各行各业、广大民众也在倾力配合,同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以奥密克戎致死率减弱为契机,适时调整优化防疫政策,尽快推动经济社会复苏,无疑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12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生产供应有关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还要看到,“新十条”发布前后,院士专家纷纷现身科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一场接一场,相关提醒“攻略”纷至沓来……针对暴露风险高、传播风险大、抵抗力较低的重点人群,相关服务工作方案堪称面面俱到,被人谓之“保姆式防疫”。
可以说,“新十条”开启的是一场“有准备的仗”,一场“不放弃每个人”的仗。
类似“今不如昔”“来得太早”“忽视老人”等偏颇论调,显然站不住脚,更悖离了科学与理性的视角。
保持平常心,相助之爱就能生长
现下较为突出的药品抢购风潮,恰是不科学、非理性思维的暴露与延续。
在奥密克戎致死率如此之低的前提下,过度备药既无必要,反而给“黄牛”以可乘之机,导致药品脱销、价格暴涨。轻微发烧,医院,只会造成医疗挤兑。最终的恶果,是让有需要的买不到药、该就医的人无法就医。这股风潮一旦越掀越大,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或亲朋不受影响。
你我他皆凡人,都无法成为“社会孤岛”,也无法处于“人际真空”。
为己为人考虑,及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