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旅游大省海南被疫情打乱了节奏。
自8月1日三亚报告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当地疫情发展迅速,并出现省内扩散和外溢。截至11日12时,海南本轮疫情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例,多个市县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
但生活不能静止。没有登上返程飞机的乘客,就地化身“大白”,在溽暑的繁忙中,邂逅了一座旅游城市难得的归属感;滞留酒店的旅人,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暖心陪伴下,慢慢放下焦虑,自发“快闪”了一场天空海阔的演唱会。
▲滞留三亚的游客周世勋(左)在为社区居民采集核酸信息。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一个个温情的小片段,被当成检索标签,写入了许多人的“封控日记”中——那是采样时的一句句暖心“阿姐”,是先行离开的客人留赠的一瓶酒,是隔离餐里美味又“可能胖几斤”的油亮肘子。
以下,是海南疫情中几位游客与当地人的亲身经历。
“先斩后奏做了核酸采集员,没想到家人很支持”
——三亚,志愿者周世勋
8月3日,我看到小区招募志愿者,缺核酸信息采集员,我便“先斩后奏”地报了名——当时以为家人不会同意,没想到他们得知后都很支持我。
我是武汉人,今年20岁,正读大二。7月中下旬,我到三亚陪爷爷奶奶,也当作旅游,原本计划8月初离开。我们晚上会去海边散步,沿途有合唱团、有跳舞的,很是热闹。疫情出现后,这里静了下来。我没有带电脑和文具,做不了作业也无聊,就想着去做志愿者。
我是3日中午报的名,当天下午社区就联系了我。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我便去社区报到了。我所在的是一个临时检测点,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负责整个小区约人的核酸采集。
5日早上,我和父母还在观望机票信息,看能不能离开三亚。结果6日得知所有航班取消,我决定安下心来,继续做志愿者。
▲8月6日,周世勋在核酸检测点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海南的太阳不晒,但下过雨后会非常湿热。防护服不透气,坐在户外帐篷里,贴身的衣服吸饱汗水黏在身上,就像皮肤上敷了一层湿热的毛巾。我们一个志愿者就因为中暑晕倒了。
8日,我开始在小区上门做核酸。第一次跑完两栋楼时,真的是又热又累,只想把防护服脱下来离开。但转念一想,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协助,一个采集信息,一个做核酸,如果我走了,其他人也没法继续工作,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坚持。
就我的观察,小区居民都比较自觉,自己会提前做一些准备,采样效率也因此提高很多。一次上门采样时,有个七八岁的小朋友给我们拿水喝,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动。尽管因为防护服不能脱下,我们最后都没有拿。
以前寒暑假期,我也会来三亚陪爷爷奶奶。作为游客,我对小区的印象只是外地人多、流动性大。而这次,因为做核酸检测的缘故,我意外找到了一些归属感:前两天,在做检测时,有人跟我打招呼,定睛一看,那是以前在乒乓球场一起打过球的老爷爷。那一刻,突然感觉自己在这个“天涯海角”多了一个朋友。
“越来越多人打开房门,一首《海阔天空》唱了好多遍”
——三亚,游客莫树县
我生活在内地城市贵阳。孩子三岁时,一次看到水塘就跟我说:“妈妈,哪里有大海呀?那里面有鲨鱼、海龟、水母……我想去看看。”
为了满足孩子看海的愿望,经过筹划,8月1日,我带着孩子来到三亚。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柔软的沙滩,透明的海水,带着椰香的海风,跟家人一起感受这些,很美好。
但抵达当天,三亚就出现了新冠确诊病例;第二天,我们原定要去的南山寺和大小洞天关闭了;3日,计划要去的水族馆也闭馆了。原定的行程被搁置,我只能带着孩子在酒店呆着,不仅如此,回家的计划随后也被迫推迟。
8月6日,我发现外卖点不了了,当时手边只有临时囤购的方便面和一提牛奶,要说不紧张是假的。还好,一夜过去,我就在盒马App买到了米、菜、肉、水果以及锅。就这样,我们自己在酒店开火做饭。
8月8日,情况明显好转,我所在的酒店收到了政府送来的物资,而且有人上门为我们做核酸采样。他们都非常有耐心,总是一边忙碌一边安慰我:“阿姐,你的管不要弄错;阿姐,我帮你先拿着;阿姐,没事,不担心……”一句一个阿姐,听着都暖。
我所在的酒店距离封控区很近,此前,健康码曾变黄过一天,但第二天,核酸阴性后就转成了绿码。我看到通告上说,核酸检测结果72小时3次(每天1次)就可以申请离岛,返程的希望变得触手可及。我们所在的酒店实行半价政策,孩子在房间玩兔子跳,累了就躺在床上看看电视,我还买了纸笔教孩子写字。
8月10日晚上7点,我正在洗碗,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唱歌,“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所在酒店的游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