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乃至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中国的佛教梵呗唱诵,就是颇能表现融合、发展、创新,进而形成中国独有特色的一种佛教文化艺术形态,其中的“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更是在历史岁月中,在艰难条件下努力传承存续,积极探索发展。

在文殊院十八代方丈和历代僧众的共同努力,“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成功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走进“文殊院川腔梵呗”,踏上它三百余年的菩提音声路。

中国佛教梵呗与川腔梵呗

史载,在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有一种佛教音乐形式——梵呗唱诵,随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梵呗唱诵在其发展历史中不断与中国民间音乐、文学艺术等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梵呗音乐体系,被誉为“佛教音乐考古的活标本”。

梵呗唱诵早在古印度时期就相当盛行。梁·慧皎《高僧传》载:“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人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教传入中国后,一部分梵呗唱诵也随之传入。当时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竺法兰、康僧会,被奉为南北两地梵呗的祖师。由于他们所传的梵呗都是西域风格的梵呗唱诵,所以缺少广泛流传的条件。

三国时,佛教徒开始创作中国的梵呗唱诵。“鱼山梵呗”可谓中国最早的梵呗,为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所作。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梵呗唱诵内容、目的、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同时,庐山慧远禅师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广弘佛法的途径。

后来,由于齐代萧子良和梁代开国皇帝萧衍的重视,南朝佛教音乐兴盛发达。萧子良集结江南地区梵呗唱诵水平高超的名僧,撰写了《梵呗序》和《转读法并释滞》等梵呗专集。梁武帝萧衍则亲制十篇含有大量佛教内容的梁朝雅乐,并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仪式,使当时的佛教仪式音乐得到极大的发展。齐代王融还作有《法寿乐歌》,融合了转读、唱导等梵呗形式。

隋唐是中国佛教梵呗唱诵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并达到鼎盛的时期。初唐善导大师传净土法门,曾著有《法事赞》《往生赞》《般舟赞》等歌赞三卷。中唐法照法师,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作有《散花乐》等曲,流传至今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晚唐少康大师则更辟蹊径,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当时,艺僧们高超的音乐技艺,不仅征服了众多善男信女的心,更使宫廷一流音乐家为之倾倒。

宋元以后,中国佛教梵呗唱诵因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逐渐与民间调合流,普遍为各大寺院采用。如民间曲调《挂金锁》《望江南》《柳含烟》《山坡羊》《浪淘沙》《阿弥陀赞》《虔诚献香花》《回向偈》等佛曲演唱延续至今。四川蒙顶山甘露祖师制定《八十八佛忏悔文》与《蒙山施食仪》,亦成为后世佛教晚课内容。

明朝末年,四川佛教毁于张献忠乱蜀,四川的佛教梵呗唱诵也濒临灭绝。明末高僧破山海明禅师在江南地区继承密云圆悟禅师的佛法思想,后回重庆双桂堂住持弘法。海明禅师有弟子圣可禅师,圣可禅师的弟子慈笃禅师于清康熙年间在成都古信相寺遗址上重建文殊院,为文殊院中兴第一代方丈。在海明师徒数代的努力下,流传于江南的十方腔梵呗传扬于西南地区,进而又与巴蜀地区尚存的佛教梵呗相结合,使四川佛教梵呗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川腔梵呗唱诵。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传承之路

巴蜀地区的文化性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十方腔传入巴蜀地区后,作为巴蜀佛教仪式中唱诵的音乐——川腔梵呗唱诵——不断与本土独特的文化、音乐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以四川方言为基础的川腔梵呗唱诵。这是中国佛教梵呗唱诵中,最能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梵呗流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音乐展现。

文殊院作为巴蜀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禅宗丛林,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川腔梵呗唱诵中的重要传承之一,最能体现巴蜀地域性文化特征中梵呗流派的特色。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以四川方言为基础,佛教仪式音乐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佛教梵呗音乐。其唱诵内容丰富、曲目众多,涉及到巴蜀地区佛教的日常生活、佛教仪式等方方面面,集中表现为早晚课诵、二时临斋,以及祝延超度的普佛、焰口、水陆法会、浴佛法会等佛事仪轨,还有传戒、布萨等仪式和“佛诞晚会”等艺术展演。

为使“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这一重要的佛教文化存续不辍,从文殊院中兴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自清康熙年间恢复文殊院以来,三百余年间得到十八代方丈、住持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口传心授与坚持宗教生活、法会活动等形式,使其传承不断。

特别是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引入十方腔梵呗,奠定了传扬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的基础;第五代方丈天晓和尚领众薰修《瑜伽焰口》等佛事,促进了川腔梵呗唱诵的形成与发展,并渐具文殊院特色;年,第十五代方丈禅安和尚支持维那法正法师整理刊印《释氏梵呗全集》并作序,成为巴蜀禅林传习川腔梵呗唱诵的必备典籍;年,在第十七代方丈宽霖和尚的指导下,常厚上座录制了常用赞颂并定韵标板而成《简明常用赞本》,至今仍为巴蜀僧众传习川腔梵呗唱诵的必用教材;年,第十八代方丈宗性大和尚倡导组建菩提慈善艺术团,坚持每年举办文殊院“佛诞晚会”,年又开办梵乐培训班,亲自整理编辑《整理四川释氏梵呗集》,成为川腔梵呗唱诵集大成者。

可喜可贺的是,在宗性大和尚的指导,巴蜀地区佛教界及文化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全寺僧众通力配合及社会大众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