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新华社记者张泉董瑞丰
赵颖全陈凯姿
海南三亚,南山港。
28日8时30分许,一阵汽笛声响,创造了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
1个多月时间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米的纪录,让人类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有了新坐标。
“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在作业。新华社发
“奋斗者”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里程碑!
中国跻身深潜世界“排行榜”前列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最深处约米,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叠加华山的海拔高度。
11月10日清晨,载有3名潜航员的“奋斗者”号从“探索一号”母船机库缓缓推出,被稳稳起吊布放入水,近4小时后,“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从全球范围看,大深度载人深潜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关口。中国起步晚,却迎头赶上。
年,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问世,创造当时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米的世界纪录;年,米级“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获得突破,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
万米深海从此不再对中国人紧闭大门。从进入、认知深海,再到探查、开发深海,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景如画卷徐徐展开。
不容易!
关键技术“护航”万米深潜
海底1万米的世界,只有跨过核心技术的门槛,才能得其门而入。“奋斗者”号的特殊本领,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
——设计。
设计人员针对超高压复杂环境,采用多系统融合集成设计,使“奋斗者”号潜浮速度、舱内空间使用率等指标大幅提升,实现潜水器优良的机动性能和安全性能。
——抗压。
在万米深海,水压超过兆帕,约合1千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科研团队历时数年,自主发明了特殊钛合金材料,又通过攻克高强度、高韧性钛合金焊接技术,成功解决了载人舱球壳的建造难题。
——操控。
潜水器去到万米深渊,还要完成岩石、生物抓取,以及沉积物取样等精准科考作业。
贴海底自动匹配地形巡航、悬停定位、液压机械手持重能力超过60公斤……针对深渊复杂环境,“奋斗者”号实现了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等功能。
——通信。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实现了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相较“蛟龙”号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实现了完全国产化,技术指标更高。
——浮力。
载人潜水器“下得去”,还得“回得来”。这里面的关键是固体浮力材料。这种材料既要密度低,又要耐高水压,世界范围内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经过持续攻关和多番论证,一种高强空心玻璃微球脱颖而出,实现了浮力材料的重大突破。
此外,锂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海水泵总效率达到世界领先、潜浮速度及球壳应力实时在线监测……众多关键技术提供“护航”,让“奋斗者”号成为国际唯一能同时携带3人多次往返全海深作业的载人深潜装备。
接力棒!
载人深潜精神立典范
与载人航天一样,载人深潜也秉持了“一棒接着一棒跑”的传统,形成了一批领军科学家队伍。
“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在中国载人深潜精神的激励下,“奋斗者”号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米以深的深渊,是国际公认的解决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
随着“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返航,一系列科研成果将为人类揭开更多海洋奥秘。
“奋斗者”号的研制,还有效带动我国深海通用元器件、高性能电池、精密传感器、特种功能材料等深海通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新装备层出不穷,新纪录如约而至。我国形成了从米、米、米到万米级全海深潜水能力,作业功能覆盖海洋科研、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搜救打捞、旅游观光等方面。
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中国不会止步。在认识、保护、开发海洋的道路上,人类的新征程刚刚启动。
据新华社三亚11月28日电
编辑:杨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