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操的第4子,虽争储失败,确是创造佛教音乐第一人
你就是我的小星星,挂在我天空放光明……这是最近比较火的一首歌,有没有人会随口哼唱这首歌呢?现代不光是吃跑穿暖的时候了,有时候享受生活才是更美好的。有多少人喜欢听歌呢?又有多少人喜欢唱歌呢?有没有人觉得歌曲能陶冶情操的呢?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文化,各个方面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花有花的文化、音乐也有音乐文化、我们写的字也有文化。不光是现在,古代也有很多的文化。其实早在三国时期音乐就已经兴起,当时的佛教音乐传入还和曹操的儿子有关系呢!曹植因此成为创造中国佛教音乐第一人。
中国佛教音乐的传入,据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佛教音乐的流传,传说还与曹植有关。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第四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在残酷储位争夺战中失败,其兄曹丕被立为太子。曹丕代汉后,曹植更受到系列政治迫害,因而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处境里,曹植的心境可想而知。天赐的禀赋、坎坷的身世、特殊的环境,不但使曹植得以有缘亲近佛教,也使曹植成为创造中国化梵呗(泛指佛教音乐)第一人的“殊胜因缘”。佛教史籍《法苑珠林·呗赞部》记载:“陈思王曹植,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也。幼合圭球,十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改定。
曹世间术艺,无不毕善。邯郸淳见而骇服,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慕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契。”鱼山又称渔山,在今山东东阿境内。史载,曹植“常汲汲尤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因为他生前“登鱼山,临东阿,甲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他死后,其子曹志便将其遗骸迁葬鱼山。
曹植“渔山制梵”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流传甚广,除佛教典籍外,其他著述中亦有记载。刘敬述《异苑》云:“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道亮,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在曹植之前,中国已有梵呗的存在。宋代高僧赞宁在《续高僧传·读诵篇·论》中说:“原夫经传震旦,夹意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然兰即竺法兰,原籍中天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来华传法。史载,竺法兰时代的梵呗歌颂,系“直声而宣剖”,音乐性不强。而且,佛事方兴,译业草创,他所咏赞的,必定是天竺佛教音乐。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工作,还需要曹植这样既熟悉佛教,又对中国传统音乐造诣非凡的人来完成。史载曹植“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以其非凡的天才创造了第一批汉语演唱的佛教音乐“梵呗”。
南朝梁代高僧慧皎在《高僧传》卷十五《经师论》里说:“自大教东来,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可见,梵呗本来是促进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但因为语言和韵律与中国音乐不同的问题,长期得不到传译。曹植创作汉语梵呗,实在是对佛教音乐中国化的一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渊源流长,虽然曹植没能继承曹操的权力,但是曹植在艺术方面的造诣还是很高的。曹植在受到一系列政治迫害,还能有闲情逸致研究音乐,我觉得这种心态真的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曹植能成为创造中国化教音乐第一人,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植的才能。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不管是唱歌啦、跳舞啦、品茶啦……这些都是文化,如果有喜欢的,就去热爱它,说不定还能像曹植一样成为第一人呢?不过玩笑归玩笑,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特长的话,还是非常不错的,这样的话,即使学习不好,也是能招来别人的喜欢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