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明中期到中华民国时期,潮汕地区和闽西地区在经济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虽然文献关于潮商在闽西的记载十分零散,但大量潮汕商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入闽西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借助地方史志、文史资料等记载,可发现潮商进入闽西的交通,潮商在闽西经营的主要产品,潮商在闽西活动的重要市镇,以及潮商在闽西的商业组织。潮商对闽西社会影响深远,包括促进闽西地方经济发展、潮汕文化输入等方面。
关键词:闽西;汀韩水路;潮商;会馆
陈雪峰摄:汀江流域的闽西芷溪村的古建筑
相比闽西商人在潮汕地区的活动,研究者注意较多,如陈支平研究在潮州的汀龙会馆并认为,“直至解放前,闽西商人仍然是潮州地区最主要的外籍商人集团。”然而,潮商在闽西的活动研究似乎远远不足。针对潮商在闽西的研究是零碎的,笔者罕能看到系统研究潮商在闽西的专门论著。
一、潮商进入闽西的交通
“自嘉靖年间开始,闽粤赣边区内部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原料生产、成品制造和再加工的生产分工,促进了边区人部的商品流通,使得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这正好证明,以韩江流域为中心的闽西南、粤东、赣南三边地区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按照上述观点,潮商进入闽西应在明朝中期慢慢形成热潮。韩江流域这个自然区域内部形成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经济关系,“这个过程是明代中叶以后开始的,而这一经济区域的真正形成,则在清代乾隆之后。”黄露也认为,“在闽粤山区未靖之时,双方互动是有限的,汀州的商人主要的商贸方向是福州。而清中期后潮汕则成为了汀州商人对外的主要商贸地区,潮商也开始大规模进入汀州,潮汀在商贸合作上结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区。”
以上是汀、潮经济联系情况,潮商进入闽西,主要依靠水路。“闽西古道多依崖壑或临溪谷,蜿蜒起伏,崎岖不平,又因历久失修,所以绝大部分‘依山多崩,旁溪多缺’。”闽西陆路交通长期不发达,水路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闽西陆路交通,也多和水路有关。
民国《汕头指南》载“闽赣交通”情况,可发现民国时期,闽西仍然是潮汕和江西、湖南交通的重要通道,水路仍然发挥很大作用:
由潮安通福建,则沿韩江左右岸,蜿蜒而上。第既有水路,则由陆路步行者较少,仅石下坝、峰市间水行不便,陆路交通稍繁。汀州以上,舟行已尽,行路均是山道,可至江西之瑞金,由此入鄱阳。再沿贡江谷地至于会昌、赣州。由赣州至龙泉、永宁、莲花。进湖南……
民国时期,公路在闽西出现,但作用十分有限,水路仍是闽西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民国时期闽西修筑公路,多未按工程的标准测量、设计与施工。尤其是在赶筑军事公路时,更是抢时间,限期完成。施工中又经常变更原来的设计,施工人员认为可以通车即算完工。在路线选择方面,若遇浩大的开山工程则以绕道、架桥代替,新筑的公路线型与质量都极低劣。年前,公路在闽西发挥作用极为有限,潮商进入闽西仍以水路为依托,下图可看出闽西地区的公路恶劣情况:
不过,清末到民国,潮汕铁路对粤商进入闽西起了一定作用:“潮汕铁路地址在新马路上……至卅三年,延至意溪。由汕运货物,可由意溪卸下潮寮,由水运达大埔、丰顺、嘉属、上杭各地。此路收入,几与日之东海道线相等。”以上的“卅三年”即光绪三十三年(),上段可想见当年潮汕铁路人来人往的盛况。意溪在接近潮州城的韩江东岸,这里长期是汀、龙一带闽西商人集中的地方。有了潮汕铁路,近代潮商进入闽西就更容易了。
总之,汀州被纳入潮汕经济区从清中期开始,至民国正式完成。在其影响下,汀—韩水路被充分利用,成为潮汀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汀州的物资、人员、资金出现了由传统行政中心福州转向新兴的区域中心潮汕这一历史过程。年后,韩江流域水路地位很快为陆路交通所取代,汕头不再成为粤闽赣边地经济龙头,加上政府严厉取缔私人贸易,潮商络绎不绝进入闽西贸易成为历史。
陈雪峰摄:汀江流域的闽西芷溪村的古道
二、潮商在闽西经营的主要行业
有清一代,闽西商品经济颇为活跃。这一时期,闽西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当地的土特产,如木材、纸张、蓝靛、烟丝及书籍等,输入的商品则以粮食、食盐为主。潮商参与的产品,也离不开上述产品,潮商在闽西买入土特产品,再进行转售。
“雍正元年,革盐商,听民自运。”这是《龙岩县志》的记载,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可读出不少信息。食盐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商品,类似今天石油。食盐由官府长期垄断经营,但有一些民众私自贩运,并和私人武装结合。盐运允许私人运输,意味着有一些潮商从潮汕沿海运盐到闽西。
潮州盐运输路线是:从潮州广济桥下盘验,经韩江到石市,用人力挑运至峰市,经汀江到长汀水口;往龙岩的线路是,从石市挑运至峰市渡江到摺滩(后增加石市渡江到虎市一线),然后挑运到仙师,经永定河至北山,再挑运到龙岩。
《龙岩市志》载,“建国前,龙岩私营商业有漳帮、潮帮、汀帮、广帮等帮派,输出货物以土纸、杉木为大宗,还茶、烟、爆竹、莲藕、笋干、蕨粉、绿柴、升麻、蝉蜕、天冬等。输入以布货、海货、百货、食糖等为主,输入大于输出。”
木材是潮商在闽西经营的大项。这个行业是把闽西汀州府属长汀、武平、连城、上杭等地以及赣南山区出产的木材,扎成一架架木排,由筏工沿汀江顺流放下,抵达峰市后拆散,一根根漂流过棉花滩,到了石市再重新扎成木排,经汀江、韩江放到潮州、汕头销售,甚至销往海外。如潮商的“三益木纲”就是在峰市从事木材贸易。
纸、米、豆这三宗也是闽西、赣、湘出产,销往潮州、汕头的货物。纸、米、豆行的举起虽稍迟于木材,但却后来居上。经营者颇众,东江、潮汕、闽西人都有。20世纪初起,在峰市,以纸为主兼营米、豆的行店保持在40间左右。
陈雪峰摄:汀江流域的闽西培田村的古戏台
三、潮商在闽西活动的重要市镇
包括潮州商人在内的广东商人在汀州的商业活动可分为两种,其一是资本较小的商人,主要是闽粤沿边的以行商的方式在各墟市活动。其二是来自潮汕、广州、嘉应州的一些携带较多资本的大商人,这些商人主要集中在下坝、峰市、永定县城、上杭县城、汀州府城等重要的沿河城市,收购纸、木材、烟叶等重要的地方物产。以下依次论述之。
汀州府城——
“唐建汀州,延至宋代以后,逐渐开辟汀江至广东潮汕的水路运输,促进了商业贸易。明清时期,汀江水运日趋扩大,货物吞吐辐射闽西、赣南各县。汀州成为闽西、赣南货运中集散中心,一度商业繁荣。”“当时的长汀店头街、五通街、水东街南北客商云集,清初就有广东大埔、潮汕、赣川等地商人开庄设号,到民国初有多间行店”。
清末,汀江水量开始逐渐减少,货物运输量下降,商业开始衰退。但至民国三十五年()前后中,汀城仍属福建省六大商业中心之一。—年苏维埃时期,曾誉称“红色小上海”。抗日战争时期,又一度出现空前的商业繁荣景象,商行店铺鳞次栉比,有一千余家。
“长汀是汀宁纸销售集散地,清代以前,就有广东大埔、潮州、汕头、江西赣州、南昌等地商人,汇集到长汀开设庄号。至民国时期,纸商近百家,仅水东街就有纸商20多家。
长汀经营商业者历史上有座商、客商两种。据年商业同业公会统计,有座商多户,本籍商占3/4,客籍商占1/4。“客商俗称庄客,是外地商家在长汀的代理人,多为潮州、汕头、梅县、广州人,他们寄寓在汀城商行内,主要收购、发运粮食、烟叶兼推销电池、火柴及其他小五金百货。”
民国《上杭县志》也载:“长汀僻处万山中,交通不便,邑人旅外经商,尚居少数。纸业亦仅就地设行坐办,发运至潮汕、广州、香港、长沙、江西等处投行代售而已。至在城贾,除油米、豆麦由庄客购办运售杭、峰外,纸张、条丝烟、洋货均系土著设店分售。”可见长汀城确实有外地庄客,粮食收购是他们收购和发售的重要商品,长汀城的潮州庄客将货物收购,再发售至上杭县城、峰市等地。
上杭县城——
“汀江航运使上杭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县城聚集了粮行、纸行、药材行、京果行、木材等各类转运商行,有本地商人,也有闽西各县及潮汕商人,他们与周边地区各商号都有联系。据载,民国初年,上杭城区有店铺余家,由汀江航运带来的商业繁荣凸显。”
在上杭,纸商多为潮州人。民国《上杭县志》载:“前清嘉道以前,邑人出外经商以靛青业为最著。……至本邑各市场,其商业仅供本地之需要,而药材商、故衣商多江西人……此外各墟场多有粤籍人营杂货、布疋者,而大河各纸,向多由潮客采办,经济缺乏,足见一斑。”由此可知,当时的潮商在上杭主要沿汀江经营纸业。上杭有潮州纸业公所,由潮州、汕头、潮阳、澄海商人组织,兼同乡商人宿舍。
清末至民国,上杭县有县商会,“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名上杭县商务分会,由各行商选举会董二十四人,互选总理一人。民国四年,改名上杭县商会,总理改称会长。……十五年,党军入闽,改名商民协会筹备会。十七年,依据全国商联会自动改组方案,复名商会,由各商帮选举执行委员十五人,互选主席一人。十九年,遵新商法改组,由各会会员、商店会员选举执行委员十五人、监察委员五人,互选主席一人。”推测上杭县商会有潮商参与,但潮商参与商会的具体情况,《上杭县志》所载不清。
不过,笔者推测,十年内战至年前后,潮商在上杭县城是很少的。理由在于发生在闽西的中央苏区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严重阻碍潮商进入上杭县。抗战后期,潮汕难民到闽西、赣南很多,在广东梅县、兴宁和江西泰和、赣州等地,都有外地潮商自发组织救援难民的,但上杭一带并没有听说外地潮商组织对于家乡难民的任何救济行为。抗战时期,上杭的中都流入许多讲闽南话、潮州话的男女,其中又以妇女小孩居多,中都人称之为“河洛人”,当时闽西山区的潮汕妇女、儿童被贩卖不少,情况相当凄惨。
陈雪峰摄:闽西连城四堡镇书坊建筑
上杭峰市——
“永定县有四大河流,分别是永定河、金丰溪、黄潭河、汀江干流。”从地理看,峰市靠近汀江干流和永定河的交汇处。峰市先为上杭管辖,后划归永定。峰市码头是汀江下游最大的码头,由于其下游棉花滩不能能航,这里成为闽粤赣3省10余县物资中转韩江的唯一口岸。
清末民初,峰市街上从事转口贸易即“过载行”的“行店”就已达多间。这项贸易以盐、木材、纸、米、豆、菸为大宗,兼及另外一些土特产,还有“洋油”(煤油)和洋货。20世纪20年代,峰市有6家著名盐号:德华承、丰兴、正昌、大源、广福、海兴,老板全是广东嘉应州人或潮州人。经营木材贸易的是“木纲”,峰市历史上有三大木纲——潮州人的“三益纲”,峰市人的“怀顺纲”,连城人的“连城纲”,据统计,峰市每天出口的木材一般都在立方米以上,为木纲服务的工人常年都有三四百人。纸、米、豆这三宗也是闽西、赣、湘出产,销往潮州、汕头的货物,纸米豆行的兴起虽稍迟于木材,但却后来居上,经营者颇众,东江、潮汕、闽西人都有,20世纪初起,以纸为主兼营米、豆的行店都保持在40间左右。
《峰市街说旧》提到,建国前峰市街上有店铺余间,还有一间“永美斋”,潮州人经营的,所制蜜饯、糖果和各色糕点,遐迩驰名。峰市街的主要经济支柱——转运行,多在上、下街,如“三益木纲”在上街,这是因为峰市的大码头多落在上、下街之故。峰市的繁荣,也刺激服务行业的勃兴,潮州戏班、“花会”赌场、歌楼妓院,也来赶热闹。
抗战时期,“到峰市经商的人,近者有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龙岩、大埔、潮州等地人士,远者有云南、贵州、江西、四川等外地客商。其中有的是行商,到峰市采购烟丝、包纸、竹木、粮豆等土特产品或推销外地产品;有的设店开行。”
武平下坝——
下坝位于武平县城的西南端,与广东省之蕉岭、平远两县毗邻,离县城30公里。东有中赤溪,北有中山溪,西有广东的差干河,三条溪交汇于南面广东的西子口,名为下坝河。下坝之所以能成为旧时武平的商业重镇,就因为有一条紧密维系闽、粤、赣边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计、得天独厚的下坝河。下坝河流至广东蕉岭石窟河后,汇入梅江。下坝河水系在武平境内共38公里。该河古时可通航至潮汕,但在明正德十二年(),南赣韶汀巡抚王守仁为平闽、粤、赣边境农民起义,拦堵下坝河子口以上河道7处,从此船运中断,只能流放排筏。
五口通商后,各种洋货由汕头进口,水运至镇平,驳运到下坝。来往于下坝河的木船,最多时每天有多只,每船载重量上水0斤,下水斤。仅盐一项,下坝每天的库存量就达60万包,约80万斤,形成“盐上米下”的繁盛局面。民国年间,下坝的商业进入繁荣时期,上杭、永定、连城以及粤东北、赣南等地客商纷纷到下坝投资,开设盐店、米店等。按理武平下坝有潮商活动,有一件事可发现潮商和下坝的关系,涉及兴和堂药材店:
汕头某店失火毁了兴和堂未付之药材款的借据计四千光洋,某店主自甘作罢,但和兴堂却并不认为有机可趁,照样公公道道偿还汕头某店四千元光洋。从此,和兴堂声誉大振,不仅汕头,而且香港、广州、上海等地的资本家都争先恐后地以低于市价的药材批发给下坝和兴堂,和兴堂每次进货,单党参、当归都各在一千斤以上。
年后,往来于下坝的船只逐渐减少,生意渐趋衰落,原因有: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封锁;抗战全面爆发后潮汕沦陷,大宗竹木土产出口无路;土匪猖獗;—年,从广东蕉岭新布到江西会昌筠门岭开辟公路,嗣后蕉岭到上杭、武平的公路又通车,盐米杂货由水运改为陆运速度更快,维系闽粤赣边十余县的物资流通无需仰赖下坝河,下坝商业地位逐渐丧失。
陈雪峰摄:汀江流域的闽西培田村的古建筑
四、潮商在闽西建立的会馆和同业公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汀州商务分会,为各业商人共同组织,纸商居于主要地位。由各行号选举会董16人管理会务,互选郑克明为总理。民国四年()改名为长汀县商会,总理改称会长。年红军和汀后停办。鉴于潮商有在长汀经营纸业的,长汀县商会按理有潮商参加。
少数研究者注意到从前潮商在闽西的行业组织,但也只是廖廖数语带过,如林瀚提到,“在上杭,有原籍潮州、汕头、潮阳、澄海的纸商共同组成的潮州公所。”又,“随着潮客贸易往来频繁,早从清代中期开始……潮州行商也在韩江上游贸易点建立了自己的会馆,如长汀有潮州会馆两所、峰市有义安会馆、松口有潮州同乡会馆、兴宁有两海会馆、镇平则有潮州别墅等。”不过,长汀的两所潮会馆和峰市的义安会馆究竟如何,都没有学者深入研究过,可能和资料的缺失有关,笔者查阅几本国内学者专门研究潮州会馆的书,甚至连闽西三所潮商会馆的名字都不提及,说明闽西的三所潮商会馆一直受到忽视。倒是日本人薄井由在研究中国会馆文章中,引用民国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卷十四“福建省”提到:汀州计有龙岩、广东、连峰、潮州、上永、江西、吉安、八邑八馆。上述的“福建省”调查是在年1月。韩江流域的会馆,研究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