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勇士”准备下潜。
拎着斧头鱼的船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通讯员陈超群
图片由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提供
3月10日,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码头启航,开始执行年第一个为期20天的科考航次任务。本航次参与人员60余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马辉教授、廖然副研究员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参与这一航次任务,他们将在船上利用自制的穆勒显微镜、偏振相机测量海底微小生物、悬浮颗粒的偏振特性,以及光学窗口应变偏振特性等。
究竟在我国的南疆海域做科学考察是一种什么感觉?连日来,廖然老师发回了珍贵的第一手航海日志。
(航海日志内容有部分删减,文中的“我”为廖然老师)
Day1:因为晕船“我”只能爱上喝汤3月10日星期二
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一起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参与TS16航次。
上午,我们对所有仪器进行了防滑、加固,避免海况复杂时船的颠簸把仪器摔坏。下午和晚上进行了多次培训,有人身、仪器安全培训,逃生演练,潜器培训等。我还参与了采样篮固定的培训,感慨颇深,很多“微创新”其实也是黑科技,匠心独有。
船上的伙食为四菜一汤,量大味美。汤是我最喜欢的,有营养而不腻。其实在陆上我从不喝汤,现在都是晕船给害的。
今天是第一天,一切都才开始。
Day2:首次目击“深海勇士”下潜3月11日星期三
今天上午“深海勇士”第一次下潜,没看到驾驶员入舱,只看到潜器吊装入海。
接近17时,我们等候“深海勇士”上浮。在驾驶室观察“深海勇士”上浮以及整个回收过程,场面大气、震撼。采样篮中,昨晚绑定的观测仪器已经不见了,赫然摆着两个去年布放的沉积物采样器,标志着此次布放和回收工作已经完成。
回到机电舱,大家一拥而上,回收自己的采样器材,“瓜分”样品。
晚上,水下灯光实验结果出来了。潜航员送来新的灯具命名图表,我对下潜计划中灯的设置有了大致主意。同时,我们重新商量了测量窗口应力/压力偏振特性测量的方案。这几天找机会试试,心里充满期待。
正准备收工,突然一个船员拎着一条鱼从门口走过。追上去一问,居然是在船边用网捞上来的!据航次领队丁老师说,这是斧头鱼,在南海很少见。好兆头!
Day3:海底米以下形成的垃圾山3月12日星期四
今天起了个大早,完整见证了潜器准备和下水环节。“深海勇士”的潜航员队伍非常精干、高效、专业,人不多,但每个人都独当一面,他们不仅负责潜器水下操作,还负责潜器的维护、保养、升级,在机械、电子、软件、系统集成以及操作的各个环节都无所不精。
下午的科学例会上,杜老师介绍了昨天的下潜情况。杜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