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斗“吉星”高照距全球组网仅一步之遥
▲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新华社发(郭文彬摄)
3月9日,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也是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被科研人员爱称为“吉星”。
功能最多、信号最多、体型最大、寿命最长、身怀绝技,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吉星”落户高轨天疆,应用前景广阔,意味着我国距离北斗全球组网“大棋局”的部署完成仅有一步之遥。
——新华网
2
钟南山团队等研发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取得进展
▲钟南山团队等研发咽拭子采样智能机器人取得阶段性进展。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供图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3月9日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发起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系统研发完成,并在首期临床试验中实现对受试者的有效采样且采样力度均匀,取得阶段性进展。
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系统由蛇形机械臂、双目内窥镜、无线传输设备和人机交互终端构成。蛇形机械臂具备灵巧精确的作业能力,并具备与咽部组织接触力感知能力,双目内窥镜提供高清的3D解剖场景,WIA-FA工业无线网络保障控制指令的实时可靠传输,力反馈的人机交互终端提供操作沉浸感。机器人以远程人机协作的方式,可以轻柔、快速地完成咽部组织采样任务。
——中国新闻网
3
我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3月1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任务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每隔约26个月,地球与火星会运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时发射探测器将节省大量燃料,年即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按照计划,今年我国将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这次无线联试是任务中心与航天器正样的唯一一次地面联合演练。
——新华网
4
“探索一号”三亚开启鼠年科考首航
3月10日上午,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码头启航,赴西太平洋等海区执行鼠年首个科考航次任务。
本航次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织各相关单位60名队员,执行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的关键过程及驱动机制”、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深海原位科学试验站”等重大项目的海上深潜调查任务。
——中国新闻网
5
我国学者制备出高性能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制备出高保真度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基于自主研制设备首次实现了稀土离子的电子自旋及核自旋相干寿命的全面提升,为构建量子网络迈出坚实一步。日前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光学》和《应用物理评论》上。
量子存储器是构建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它可以有效克服信道损耗,从而拓展量子通信的距离,并且可以整合分处异地的量子计算及量子传感资源。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基于稀土掺杂晶体的固态量子存储器研究,在保真度、维度数及多模式容量3项技术指标方面均保持国际领先。
——新华网
6
我国科学家发现捕捉古老地层火山灰新方法
▲剑川盆地风化状火山岩(粗面岩)受访者供图
捕捉到古老地层中的火山灰信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构建“火山岩—火山凝灰岩—沉积岩”的对比序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发现,低温频率磁化率参数可作为捕捉云南地区火山灰的有效指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固体地球》杂志上。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之一。一些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高达几十公里,直抵平流层,可影响天气变化,火山灰形成的降尘也会给当地民众造成极大的生活困难。但火山灰是“诊断”地球地质历史时期古老地层绝对年龄的最佳材料之一,而地层的绝对年龄又是破译地球系统演化的关键密码。
——《科技日报》
素材来源:今日科协
原标题:《科普资讯
北斗“吉星”、火星探测任务…最新动态看这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