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曾洁摄影罗国家
年夏天,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办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在金沙开展,90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现大足石刻独特的美学内涵、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先进的文保成果,在成都掀起一股“大足热”。
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有多“妙丽庄严”?当年的工匠在崖壁洞窟内雕刻有多艰难?4月24日晚,央视《考古公开课》播出《大美大足(二)》,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黎方银为观众解读这个世界石窟造像的瑰宝。
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被誉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集佛、道、儒“三教”造像艺术精华,以鲜明的民俗化和生活化特色,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九至十三世纪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大足石刻如何申遗?
年,位于重庆市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75处石窟点中,作为申遗代表的是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5处石刻。
为何选择这5处石刻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黎方银解读,从规模而言,宝顶山石刻规模宏大,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从时代而言,这5处石刻涵盖了从晚唐到南宋的石窟艺术代表作,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内容而言,既有佛教造像,又有道教和儒家造像,是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实物例证。从这几个特点来看,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
观音造像有多妙丽?
在《大美大足(一)》中,黎方银带领观众畅游了宝顶山石刻,这次重点讲述了北山石刻那些经典的石刻造像。
北山石刻以精雕细刻著称,它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造像布列在长约米的崖壁上。这里观音造像很多,极富特色,所以又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大足石刻北山号转轮经藏窟
节目之中,黎方银详细解读了北山石刻第号转轮经藏窟,其中的各组造像既可以独立成龛,而合在一起又浑然一体,窟内有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数珠手观音、白衣观音等多个造像,各具特色。
年,顾颉刚等人组成“大足石刻考察团”,对大足石刻进行了首次考察,在总结这次考察成果的文章中评价颇高,他们写道,转轮经藏窟的造像“妙丽庄严,除敦煌壁画外,实无其匹”。
大足石刻北山窟转轮经藏窟施工照片
为何转轮经藏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王冠上的明珠”?黎方银解释,这个石窟保存完好,布局营造出了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氛围,“整个洞窟面向西面,当下午阳光斜照到洞窟,并通过转轮藏映照到造像身上,进入洞窟的时候就有步移影换之妙,摄人心魄之感”。此外,洞窟中的20多尊造像毫不雷同,雕刻出神入化,繁复或简约都达到极致,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
崖壁雕刻有多艰难?
年代,国外一位汉学家看到大足石刻之后撰文,记述了面对中国文化囊括外来文化的巨大能量,让人目瞪口呆的感受。
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典范,许多造像带有浓厚的世俗信仰和淳朴的生活气息,反映出慈、善、孝、义、廉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带给人们更多的人生感悟。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地狱变相龛-截膝地狱
这一现象在宝顶山石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宝顶山石刻基于社会现状、社会生活、社会风俗进行创作,让观众参观之后受到启迪。例如,宝顶山石刻截膝地狱,将戒酒主题融入造像,刻画了丈夫喝醉酒之后不认识妻子,被劝诫仍拍着钱串准备去买酒的场景;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10组雕像,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晓示子女如何报答父母之爱。
为何宝顶山石刻会出现如此“接地气”的戒酒造像?黎方银认为,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酒肆林立,饮酒之风盛行。当时喝酒的人很多,酗酒乱性的人不少,作为以教化为己任的宝顶山石刻,就将戒酒主题纳入造像,告诫人们不可酗酒乱性。这样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在其他造像群中十分鲜见。
与世界上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大卫”相比,在崖壁洞窟进行石刻雕刻,到底有多难?黎方银透露,不同于可以移动的雕刻可以反复创作,在规划好的崖壁或者洞窟中雕刻,意味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因为现场的石材损坏后无从替代。“这些在崖壁或洞窟中雕刻而成的规模宏大的雕像群,让人震撼不已。”
现代科技如何驻颜?
转轮经藏窟数珠手观音
古代的石刻造像也像当下的都市丽人一样需要“化妆”,先打底粉,再用矿物颜料进行彩绘。历经多年的洗礼,数珠手观音面部的彩绘已经脱落,剩下的底粉呈现“白里透红”的状态。
尽管这尊造像美不胜收,带来意外的美感,但文物工作者却对石刻文物易碎的美感充满担忧。黎方银坦言,终有一天,这些底粉可能脱落,接下来造成石质胎体的破坏,直至面目全非,消失殆尽。
除此之外,转轮经藏窟深受渗水侵蚀的严重影响,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为了抢救性保护洞窟内的精美造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物工作者通过研制潮湿环境下的石窟岩裂化学灌浆材料、开凿排水隧洞等方式,治理效果十分明显,使得包括此窟在内的这一段崖壁的造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有观众表示好奇,石窟造像的消失是否不可避免?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为何不能将石刻文物的美感长存于世?黎方银坦言,从理论上讲,文化遗产的消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去完全阻止自然风化,当下的保护措施无法阻止遗迹的消失,而只是在延缓自然消失的脚步。“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反而对遗迹有了更多的敬畏,去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延续这些历史遗迹的生命。”
考古报告有多丰富?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不仅要延续历史遗迹的生命,更应该把今天能够看到的、认识到的、了解到的历史遗迹信息记录和保存下来,完成一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初心。”黎方银的一席话令人动容。
为了将大足石刻的历史信息传于后世,考古学家和文物工作者历时16年,打造了《大足石刻全集》(考古报告)。节目现场,当黎方银展示了摆放整齐的著作,获得主持人的惊叹“这是一部大书”。
万字,张拍摄图片,张绘制线图,重约斤……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考古人为大足石刻研究付出的心血。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式启动《大足石刻全集》编辑工作。全书共有11卷19册,是我国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编写的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考古报告,无数文物研究者的使命感,将大足石刻的图画刻在纸上,画在心中。
《大足石刻全集》(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这套《大足石刻全集》,曾在“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开展时由大足石刻研究院赠送给金沙遗址博物馆,随后在展厅里也有展出。
这套全集打破了传统的编纂方式,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呈现大足石刻全貌。全书文字精练,用语规范,大量采用列表的方式,删繁就简,清晰明了。在考古测绘上,大胆采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和三维测绘两项新技术,不仅方便了考古绘图,且为建立大足石刻数字化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北京大学教授李崇峰评价,此前只要一谈到石窟寺考古报告,大家首先会想到日本人编写的《云冈石窟》,而《大足石刻全集》从宏观到微观完整展现了大足石刻五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在中国佛教考古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