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共产党员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长期人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出于保密的需要,从加入设计组的那一天起,黄旭华30年间再也没有见过父母和兄弟姐妹一面。父亲临终时都不知道这个儿子去了哪里,在干什么。年逾九旬的老母亲等到了儿子回来的一天,离家时一头黑发的黄旭华,归来时已两鬓斑白。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反映精神:无私奉献、创新发展、担当使命、爱国主义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年,为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带着学生开始农学实验。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为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而后,在年至今的50多年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包括籼型杂交水稻、低镉水稻技术体系等多项令中国乃至世界震惊的成果。袁隆平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为此奋斗了一生。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不断摸索研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反映精神:无私奉献、创新发展、担当使命、爱国主义

脱贫攻坚十大楷模

3.李玉

男,汉族,中共党员,年1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余个村、3.5万余个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反映精神:创新发展、艰苦奋斗、担当使命

4.毛相林

男,汉族,中共党员,年1月生,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和荣誉。

反映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新发展、敢闯敢干、担当使命

抗疫斗争

5.国士无双钟南山

年,钟南山院士是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17年后,84岁高龄的他再次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

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毅然决然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伴随他匆忙脚步的,是满满的行程安排。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为顶级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谈举止被全网疯狂刷屏,令无数人为之振奋与动容,很多经常看偶像剧的女性朋友都说:没想到被一个老爷爷圈粉,毫无抵抗力。在需要颐养天年的年龄,支撑他再次出征,承担如此大的身体与精神负荷的,是医者仁心和国士风范。

反映精神:无私奉献、担当使命

6.用“中国方案”抗击疫情张伯礼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年2月,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院士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新冠肺炎,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到达武汉后,张伯礼率国家中医医疗队医院。这是一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医院从中药、针灸、贴敷到太极拳、八段锦,一条龙综合治疗,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中医药疗效得到了证明。他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因证据充分、疗效确切,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

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调侃道,“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

反映精神:无私奉献、改革创新、担当使命

7.无私无畏郑杨

郑杨教授是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伍中年龄较长的一位,年逾60岁的她驻守在重症医疗区,“有需要,这是我应该做的一件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不顾家人劝阻,主动请缨参与抗击疫情工作。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她在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则更让人钦佩与感动。

她说:“我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已经工作35年了,在处理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上,我有把握;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我有治疗经验;在介入治疗上,我有技术。”“我喜欢干活,热爱工作,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需要,我多大年纪都上!”

反映精神:无私奉献、担当使命

科技成果

反映精神:无私奉献、改革创新、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大国工匠

8.抗击疫情彰显中国科技力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疾病防控科技一次实力大展示。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家在短时间内迅速搞清了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第一时间向全球共享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础。科技部等部门3批共计16个应急攻关项目,围绕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部署,并在多个领域领先世界,让抗疫队伍一步步坚实地走向胜利。为快速研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提高成功率,中国并行推进多个技术,实现了疫苗研发前所未有的快进度,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中国疫苗研发做到了最大限度地缩短流程。

9.“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

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成功登陆火星的第二个国家。从年7月23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短短10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多个新突破。“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推动我国星际探测再上新台阶,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着陆火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考验,“天问一号”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地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和卓越创新。

10.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历经23天,嫦娥五号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是年之后,首次有人类航天器重返月球并采回样品。

嫦娥五号,是中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之一,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共包含15个分系统。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经历了11个飞行阶较

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并采集了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11.“奋斗者”号载人深潜米

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南山港码头启航,前往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实施万米深潜试验任务。10月27日,“奋斗者”号下潜首次突破万米,并于11月10日创造了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月13日“奋斗者”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潜水器与着陆器在万米海底的联合作业,并进行了视频直播。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4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实现万米海底作业目标,“奋斗者”号研发团队历经5年艰苦攻关,在耐压结构设计及安全性评估、钛合金材料制备及焊接浮力材料研制与加工、声学通信定位、智能控制技术、锂离子电池、海水泵、作业械手等方面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

12.“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引发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