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东方茅棚,上观音山的道路,完全掩映在树荫之中。这些树林子,既有低矮的灌木丛,也有高大的松柏,以及栎类和桦木。《长安县志》记载,观音山封山育林的时间是年,与它一起封育的,还有后庵山、万华山、国清寺、南五台、翠华山和嘉午台等。这些地方,都是终南山的核心地带。
9时32分,山路上出现一个高大的牌坊。早先时候,宫观寺庙这些地方,常常以牌坊作为山门,并不奇怪。上上下下观音山的香客,都必须路过这山门。山门山门,还真形象。门上题有楹联一副:登宝地地若有尘清风自扫,入山门门是无锁明月常来。宝地、山门,清风、明月,营造的意境颇幽深。
中国的古建筑,譬如这山门,虽然也是门,却并不具备实际门的含义,它不能分割有限的空间,也不能起到阻断的作用,对宗教却有更深的意蕴,划分了此岸和彼岸,是市井与尘俗的分界线。一入此门,起码可以暂时性地,忘却世俗生活中的烦恼,进入道家、佛家营造的虚空澄明、物我两忘的世界。
山门不远处,就是莲花洞。这是上观音山之后,遇到的第一个宗教场所。莲花洞内,供奉的是龙王爷。龙王是统领水族的王,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着祥瑞,祭拜龙王爷在中国民间十分常见。“能吸风云兴瀚海,偏敷霖雨惠苍生”,从莲花洞洞门的这副楹联上,其实也能知道这里供奉的谁。
莲花洞里有一尊石质的龙王造像,洞内还有一泓山泉。这山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来,四季不断。因为有山泉水,有信众便在洞外砌了一方水池,水池里放养着几十尾鱼。七年前寻访观音山的时候,没见到这水池,看来是近年来新修的。水池十来平方米大,不知深浅,鱼儿不往水底钻,全部浮在水面上。
水池两边,分别有一尊石像。这两尊石像,身披黄绸的是一位英俊的男性,单手向前伸出,手心朝上。石像并无文字介绍,不知系何方神圣。中国的民间信仰,以实用、管用为基本原则,常常儒释道不分,往往是信众去一个寺庙,就能完成求财、求官、求子、求平安等,容纳了期盼、夙愿和祝福。
另一尊身披红绸的石像,是一位美貌女性,单手亦向前伸出,只不过手心朝下。两尊石像,都单手伸出,一尊手心朝上,另一尊手心朝下,两者似乎打算要牵手。一男一女想牵手,对应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话或民间故事,貌似只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与此相似,但他俩为何出现在供奉龙王爷的莲花洞门口?
站在莲花洞门口,再次细细打量这个放生池和旁边的两尊石像,当看到水池上面的这个石桥时,突然想起来,这不会就代表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吧?果真如此,真是有点意思。在这秦岭观音山上,不但有修行人,有隐士,也有龙王,还有牛郎和织女,还不知道后面的寺庙供奉多少神仙菩萨,挺热闹。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可以发现这个莲花洞,地处于两块巨石中间。洞门是依靠着石壁修建的,上面的瓦沟中间,已经长出了许多野草来。秦岭观音山,山高坡陡,植被茂密,佛地洞天,花花草草,遇见到一点泥星就会长出来。莲花洞旁边的巨石上,用红漆写了三个字“悟佛心”。心静是禅,心悟即佛。
当我们返程时,在莲花洞门口碰到一个赶马人。观音山路不好走,山中的各种物资,都是人背马驮上来的。“是从玉皇坪上来的吧?”“嗯,是从下面上来的。”“走到莲花洞,来回一次多少时间?”“来回一趟40分钟!”算了算时间,我们从玉皇坪走到莲花洞,花了30分钟,赶马走的速度,和人走差不多。
30年前,比尔·波特先生寻访观音山时,没有提到莲花洞,他的书《空谷幽兰》中没有关于这个地方的记载。看来那个时候,这里并无修行人居住。本组图片拍摄于年5月17日,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喂子坪沣峪观音山。喜欢秦岭图文,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359.html